【提升學生就業力 開創學用合一新契機】

文/吳淑媛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秘書長
本文刊登於 2014.5 評鑑雙月刊第 49 期

隨著就業市場日益嚴峻,大專畢業生就業情況備受各界關注,國內大專校院亦多將學生就業力議題作為學校發展重點之一。就業力(employability)是具有一系列技能、知識、職涯了解及個人態度,以使個人更能選擇及確保他們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並獲得成功(Pool and Sewell, 2007)。許多研究發現,就業力與就業呈現高度正相關,畢業生具備愈高的就業力,獲取良好的工作機會愈大,在職場的表現愈好。
 

國內大專校院,尤其是技職校院,在提升學生就業力上設計了許多創新的作法,諸如:學生實習、業師協同教學等,已得到初步的成果。但這些提升就業力的作法能否發揮功效,除應逐步設計一套調查或評估機制,掌握具體成效外,更需要發展產學間的對話機制,動態且有效地納入產業觀點,使培育的就業力能符合產業需求。
 

畢業生應具有的最佳就業力為何 目前仍缺乏共識

教育經濟學評論(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3年刊登了一篇由Mercedes Teijeiro、Paolo Rungo與Mª Jesús Freire三位教授發表的文章〈畢業生能力與就業力:企業需求與學生所學的媒合衝擊〉(Graduate competencies and employability: The impact of matching firm’s needs and personal attainments),其研究方法與發現或可作為大專校院提升學生就業力的參考。
 

文章首先回顧就業力的相關研究,共通性能力(generic competencies),諸如溝通、領導能力,直接關係到職場上的成功,但在畢業生就業力的最佳能力組合上則尚缺乏共識,可能原因是共通性能力測量不易且方法有限。作者試圖以同一組資料庫的研究設計,比較企業所提的能力組合,及畢業生在該組能力上的表現,藉由比較兩者間的匹配程度以釐清此問題。
 

對畢業生就業力的看法 供需雙方存有落差

作者採用2007年「優化歐洲教育結構」(Tuning Educational Structures in Europe)對於共通性能力的定義(詳見表一),以西班牙University of A Coruña(UDC)的畢業生和西班牙本地公司為調查對象。其中,畢業生被要求進行自我評估各項能力的表現(1分=沒有;7=很高),及詢問其是否順利找到工作。對企業量測的重點則是每一項能力的重要性。畢業生受訪對象為2003/2004和2006/2007年間獲學位者,最終樣本包括1,052位UDC畢業生。企業名單則來自西班牙國家統計局,於2007年6月至7月進行調查,最終樣本包括907家企業。
 


 

分析結果顯示供給(畢業生)與需求(企業)之間的存在差異。畢業生們聲稱已取得「合理和足夠的能力」(總平均得分是4.758),各項能力介於4.3~5.4之間。但企業的需求得分介於5.4~6.3之間,明顯高於畢業生自評。深入探討供需雙方對於能力組合的看法,兩者間亦存在著不對稱的情形,例如: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對其排名第4而畢業生之排序為17)、應用知識到實際情況的能力(企業對其排名第8而畢業生之排序為18)、獨立工作能力(企業將其排名第19位,畢業生卻是排第4)、人際交往能力(企業將其排名第14位,畢業生卻是排第3)。
 

進一步對畢業生是否獲得雇用進行分析,作者比較每位畢業生自我評估的能力排序及企業提出的能力排序。兩者差距越大者,代表該名畢業生的能力與業界之需求相似性越低。結果發現,相似性對於畢業生獲得雇用的機率有顯著正面影響,亦即畢業生擁有的能力組合與企業的需求能力組合愈相近,獲得工作機會的機率就愈高。
 

規劃產學對話機制 解決供需失衡

Teijeiro等人的研究對國內大專校院提供二個思考方向。首先是就業力調查,目前國內大專校院對於畢業生就業狀況大多設計了調查與追蹤機制,然而相較之下,對於提升就業力相關活動的成效,乃至於學生就業力的調查與掌握,均需再進一步構思更有效的方法,而Teijeiro等人的研究提供了系統性的調查方法,可作為國內大專校院在檢驗其提升就業力的作法上,是否產生實質作用時的參考。
 

其次,Teijeiro等人的研究反映出學校與產業間供需落差的現象,應是中外皆然的系統性問題,主因可能是學校與產業界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致。產業界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需要快速回應環境的變化,因此對於人才/能力的需求呈現動態性;而學校面對的環境不確定性較低,加上人才培育需要較長時間,不易跟上產業界的動態需求,因此產生了供需失衡。要克服此系統性的問題,大專校院必須規劃完善的產學對話機制,持續且採取更有效的方法納入產業界的觀點,方能有效控制供需雙方之間的不匹配性。
 

※參考文獻

Pool, L. D., & Sewell, P. (2007).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9(4), 277-289.
Teijeiro, M., Rungo, P., & Freire, M. J. (2013). Graduate competencies and employability: The impact of matching firm’s needs and personal attainment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4, 286-295.
 

【評鑑詞彙介紹】

評鑑所涉及之詞彙繁多,涵括領域亦非常廣泛,因此本會將於各期電子報中,不定期介紹相關詞彙,並以簡要易懂方式呈現。本期介紹學校評鑑相關詞彙如下:
 

專業評鑑機構

經核准立案且設立宗旨與大學教育相關,並具評鑑專業屬性之機構,該機構具有專業經驗之行政人員、專業客觀之評鑑實施計畫、足量之評鑑領域專家學者、完善之評鑑委員
遴選與培訓制度、及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並經教育部委託之機構認證通過者。

自我評鑑

學校本身依據外在的評鑑規準自己規劃、執行的評鑑活動。最大特徵是由學校本身自己啟動的評鑑,評鑑是根據外在的規準來進行,目的在了解學校在外在規準之下,各項條
件具備與表現的情形,以作為評定學校績效或是自我改進的依據。

自我評鑑過程

學校實施自我評鑑的過程,通常包括:成立評鑑指導委員會、研定評鑑實施辦法、成立規劃小組、進行評鑑準備、成立自評小組、參加外部評鑑說明會、辦理自我評鑑研習、
擬訂具體自我評鑑計畫、公布自我評鑑計畫、蒐集與分析相關資料、撰寫自評報告、公布自評報告、自我檢討與改進。

學海築夢

教育部為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專學校,運用國際合作計畫管道,選送學生赴國外(不包括大陸及港、澳)先進或具發展潛力之企業及機構進行職場實習(但不包括實驗室),由薦送學
校自行安排實習機構及規劃實習領域,並應以臺灣長期發展優勢為核心考量,擇定重點學門領域,充實實習課程,補助來回機票及生活費。

 

【2014年5月9-10日台評會赴日本東京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JUAA) 觀察日本辦理評鑑委員研訓活動現場】

為吸收日本評鑑經驗及促進與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JUAA)之合作,2014年5月9-10日,台評會與JUAA彼此均派員互訪,以瞭解雙方在辦理評鑑之實地現場。本會指派資深同仁代表前往日本東京,觀察日本辦理評鑑委員研訓活動情形,同時亦參訪明治大學,以瞭解日本辦理評鑑之經驗。而日本JUAA於同時間亦指派代表原和世副主幹再度來訪,使兩會雙方友誼及未來評鑑技術及經驗分享,更往前邁向一大步。
 

    
 

【2014年5月22-23日台評會參與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HKCAAVQ) 課程營辦者(辦理課程之機構代表)培訓工作坊活動】

香港評審局為教育及培訓機構、課程營辦者和市民大眾提供與品質保證相關之評審與評核服務的機構,此外亦為政府部門和其他團體就教育資歷及標準事宜提供顧問服務。本會為促進評鑑知識與技術之發展,並吸收國際評鑑技術經驗,特別應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HKCAAVQ)之邀,於本(2014)年度5月22-23日前往該機構參與課程營辦者(辦理課程之機構代表)培訓工作坊,以瞭解其評鑑培訓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