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就業輔導措施 有效提升學生就業】

文/吳淑媛 台灣評鑑協會秘書長
本文刊登於 2014.11 評鑑雙月刊第 52 期

少子化衝擊著整個教育產業,如何吸引學生就讀成為大專校院面臨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其中,「畢業即就業」被視為一項重要的訴求,因此,大專校院紛紛投入資源推動就業輔導相關措施。
 

就業輔導是否有效?MIT研究解謎團

所謂「就業輔導」(或稱之為「就業服務」)在內涵上雖然尚未有具共識的定義,但大體上意指在正式的教學活動之外,提供直接有利於學生就業的相關措施或服務,例如職涯或就業的諮商服務、辦理校園徵才活動、推動實習活動、媒合就業機會等等。目前國內大專校院大多在學務處、研發處成立就業輔導的專責單位,推動相關事宜。
 

大專校院積極推動就業輔導相關措施,是否能發揮效用? 2013 年管理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期刊之一《管理科學》( Management Science )刊登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的兩位學者 Obukhova 與 Lan 的研究發現,標題為「透過介紹找到較好的工作?以同期研究進行直接調查」( Do Job Seekers Benefit from Contacts? A Direct Test with Contemporaneous Searches   ),其中有關大學就業輔導措施的調查與討論,可作為國內大專校院參考。
 

求職四階段 vs. 求職四管道

作者著手收集求職者從大學畢業後到接受第一份工作前,中間所有的求職資訊,以求職歷程作為主要的應變數,分別來自求職過程的 4 個階段:送出求職申請數,進而能參加面試機會次數,再到獲得錄取之職位數,最後為其所擇定之工作。自變數則區分為 4 種求職管道:人脈、正式的求職管道、學校的就業輔導,以及實習。其中,校內的就業輔導主要在幫助學生連結到最近或過去尋找畢業生的雇主。因此在缺乏工作經驗或受限於所學領域之下,校內就業輔導機構可能將學生引導到更合適他們的雇主和工作。雇主可能喜歡透過校內的就輔機構來求才,係因雇主較熟悉這些畢業生的技能,或對於過去聘用該校的校友感到滿意。
  

與就業輔導機構類似,實習主要在提供學生與用人單位了解對方的機會。在實習中,學生有第一手機會觀察雇主,比如公司文化和職權關係等,這些都很難經由正式的求職程序而了解;雇主也有機會觀察該位學生是否符合其期望和需求。因此,如果學生或雇主在實習的期間感到滿意,學生會嘗試在該企業謀求全職的工作。作者認為,雇主更願意僱用完成實習的畢業生,尤其在開始正式上班的初期,這些因實習進而成為正職的員工相對於全新的員工,有更高的生產力和較低的離職率。
    

該文章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列出 13 種求職管道,詢問了每位學生所送出的求職申請數目,分別是廣告、輔導室、校友網絡、學校朋友、校外朋友、家人、實習、校園招聘、直接與企業聯繫、職業介紹所、獵人頭公司、教師和其他。作者將學校朋友、校外朋友、家人、教師四種歸類為人脈。校內就輔機構,則包括輔導室、校友網絡。實習為單獨一類。其他則歸類為正式求職管道。
 

透過實習與人脈 求職效益最佳

該文章的研究數據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麻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校區(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富蘭克林奧林工學院( 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和史密斯學院( Smith College )等四所提供工程學位的學校。在 2003 年,四所學校共有 332 位學生參與此項調查,文章採用的樣本包括 291 名學生。
 

研究發現,向曾經實習的企業求職成效最好。在 1.34 次求職申請中,平均可接到的面試機會達到 1.27 次,並獲得 1.26 個錄取工作數。至於其他三類,學生透過人脈送出約 2.61 個求職申請,獲得 1.65 次面試機會和 1.52 個錄取職位數。透過校內就輔機構則有 6.55 個求職申請,獲得 4.32 次面試機會,只有 2.34 的錄取家數。透過正式管道求職效益最低,在 8.53 個求職申請中,只獲得了 3.28 的面試機會和 1.97 個錄取工作數。
    

該研究並測試不同求職管道的相對有效性,結果發現,大學畢業生受益於人脈的效果最大,不論是整體而言,或是在求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面試、錄取、接受工作),其效果均優於校內的就輔機構或是正式的求職管道。透過校內的就輔機構,效果大於正式的求職管道。有趣的是,校內就輔機構的效果顯現在獲得面試之機會比較高,然而在面試之後的階段就發揮有限了。
     

值得注意的是,從整體效果來說,實習的效益與人脈相近。其中,在求職過程的早期階段,實習尤其具有影響力。經由實習得到面試機會的可能性高於透過人脈。在獲得錄取之機會上,兩者無顯著差異。而在接受錄取得到的工作上,透過人脈而錄取的工作,最後被畢業生所擇定的可能性較高些,實習之工作成為學生最後選擇的可能性倒是無較高之顯著性。
 

良好的就業輔導 勝過學生的單打獨鬥

本篇文章的研究結果肯定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或稱之為人脈)的效用,但對於大學生而言,其社會資本往往是繼承自上一代或是其社交技巧所發展的交友圈,不易從大學正式或非正式的課程培養。另一方面, 包含實習在內的就業輔導措施則是大專校院可以著墨之處,良好的就業輔導措施協助比起學生單打獨鬥找工作來得有效,而實習更可發揮類似人脈的效果 。
 

目前大專校院強調就業輔導措施應是正確的方向,期待未來能持續強化相關作為,讓未來的學生「沒人靠,至少有學校罩」。
 

※參考資料

Obukhova, E., & Lan, G. (2013). Do job seekers benefit from contacts? A direct test with contemporaneous searches.   Management Science, 59 (10), 2204-2216.
 

【評鑑詞彙介紹】

評鑑所涉及之詞彙繁多,涵括領域亦非常廣泛,因此本會將於各期電子報中,不定期介紹相關詞彙,並以簡要易懂方式呈現。本期介紹學校評鑑相關詞彙如下:
 

評鑑指標 針對評鑑內容所研訂之具體可量化的評鑑項目標準,通常均有明確操作型定義,以作為受評單位和評鑑委員評估執行成效之依據。
評鑑效標 通常為對評鑑指標更具體明確內容之描述,作為評鑑機構或組織判斷評鑑結果的依據,俾建立更一致性之標準,提供評鑑委員作執行成效之價值判斷。
參考效標 參考效標的功能在「舉例」說明該評鑑項目「可以涵蓋」的內容,避免受評學校無所適從;受評學校亦可依自我發展定位、辦學狀況及特色,視實況與所屬性質的個別差異,增加
或刪減參考效標。
追蹤評鑑 被評鑑單位根據評鑑結果報告,逐一檢討,訂定改進計畫,並據以執行。追蹤評鑑是指針對改進情形所進行之評鑑。
後設評鑑 即「評鑑的評鑑」,目的在對評鑑程序或結果,進行後續的成效評鑑,據以作為品管評鑑作業品質與改進評鑑規劃設計的參考。

 

【2014年12月邀請國外評鑑專家來台參與國際觀察員】

為更精進及提升國內評鑑專業品質,藉由來自國外的國際評鑑專家,以客觀、超然的第三者角度來觀察評鑑作業,並提供寶貴意見。此次邀請來台的專家學者,分別是韓國國立光州教育大學朴南基( Namgi Park )教授,以及香港自資高等教育聯盟張寶德( Peter P. T. Cheung )秘書長,台評會藉由此次國際專家來臺,除可了解國際評鑑趨勢與國際接軌外,亦激盪出許多精進國內評鑑技術水準的想法。
 

韓國國立光州教育大學朴南基( Namgi Park )教授

香港自資高等教育聯盟張寶德( Peter P. T. Cheung )秘書長
 

【2014年12月赴泰國出席2014年品質保證國際研討會發表】

本 (2014) 年度 12 月 8-9 日,台評會由印永翔國際長代表,前往泰國參加泰國國家標準與品質評估局 (ONESQA) 舉辦之「 2014 年品質保證國際研討會」( ICQA 2014 ),並台評會發表" Students ’ Employability Can Be Increased by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