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穎利 台灣評鑑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面臨少子女化席捲而來的招生與經營環境丕變,大學董事會決策與校務經營如何帶領學校邁向永續發展,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台灣評鑑協會繼今(2017)年3月舉辦「董事會決策研討會」後,特別於7月3日至7日辦理日本考察團,除推動學校國際交流外,更協助學校深入了解國外大學董事會組織與校務運作理念,達到相互借鏡與擴展視野的目的。
「2017日本東京地區大學董事會暨校務經營考察團」由台評會傅勝利理事長率領,赴日本東京地區參訪女子榮養大學、大正大學、東洋大學、立正大學等校,並與私立大學聯盟、私立大學協會進行交流;此外,亦與時任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央審議委員之學者進行座談,在校務經營及研究上相互成長與學習。
▲台評會校務經營考察團前往日本大學參訪,帶回許多新的啟發。
女子榮養大學:以食營教育為核心的「小而美」大學
擁有84年歷史的女子榮養大學,一直秉持透過飲食改善及維護人類健康之建校理念,落實飲食與營養教育領域的知識累積及發展。創辦人香川昇三及香川綾雖然身為醫師,但認為醫生的作用並不在於幫人看病,而是幫人不要生病,並基於此一理念創設學校。日本當前亦面臨嚴峻的少子女化挑戰,學生回歸都心(集中在市中心)的狀況相當明顯,非屬於市中心的埼玉校區理應會遭受嚴重衝擊,但實際上學校招生情勢仍相當看好,主要原因在於學校教育目標相當明確,強調教育能力的充實,並以教學為重心。
目前大學部學生人數維持在2,000人左右的規模,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所需教育資源。學校教學以健康、營養為主軸,開設豐富且多元的專業性課程,並提供一系列的實習課程。此外,學校亦將專業考試融入於教學活動中,協助學生取得以營養師為主的相關專業證照,充分與產業需求鏈結。
大正大學:貫徹「社會責任」的佛教大學
大正大學於1927年創設,是日本第21所設立的私立大學,堪稱歷史悠久的私校。隨著時間演進,學生人數已由1950年代的1,000位左右,增至目前約5,000名學生;原本學生背景約有80%為僧侶,近年來寺廟出身的學生比率則降至一成左右。因應少子、高齡化等社會環境變遷,學校特別推動以校長為中心的大學改革,期透過大學經營策略的妥善研擬,發揮過去所扮演的角色,培養能活化地方社區(包括地方寺廟)的人才。
2010年,學校以大塚伸夫校長為首,研討並提出「大正大學的社會責任」(Taisho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TSR)推動策略,並申請日本文部科學省未來戰略補助金。TSR的想法源自於企業社會責任,只是將主體調整為大學,主要探討大學對利害關係人應如何扮演好其角色,以達成使命、願景及目標,進而營造出學校特色。
東洋大學:秉持「知德兼全」初衷的創新大學
日本哲學家井上円了著眼於哲學為一門孕育多元觀點的學問,於1887年創設東洋大學的前身──哲學館,迄今已邁入第130個年頭。時至今日,學校仍秉持井上円了的建校初衷,根據「知德兼全」之辦學理念,培養能針對問題進行思判的人才,並協助人們發揮知能以及作為人的本分,回饋於社會。
學校特別於2017年展望中長程計畫願景「超越2020」(Beyond 2020)中,具體明列三大理念:(1)依據建校精神,掌握時代課題;(2)透過內部品質保證,掌握高品質教育;(3)確保學生在學期間習得相關知能,並獲致良好成長。在此一願景下,其基本內涵包括國際化、創新、創造力及人類價值,期能藉以扮演引導社會創新的領頭羊角色。
立正大學:營造「大學品牌化」的佛教大學
立正大學之名源於《立正安國論》一書,創設於1924年,以真實、正義、和平為建校方針,目前共有八個學院、七個研究所,約10,000名學生。學校設置中程計畫擬定委員會,其成員包括理事長、副理事長、學校教職員等,主要任務除就計畫內容向理事會報告外,並針對個別議題與教學組織進行意見交換,是連結理事會與學校的重要角色。
大學特色化在當今社會受到相當關注,立正大學亦希望能藉由「大學品牌化」來發展特色。品牌行銷作法除宣導佛教特色之外,也納入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具體而言,係透過大學品牌化策略會議,擬定五大專案加以推動,分別為石橋湛山、鎌倉、尼泊爾交流、佛教學術交流及自然栽培等專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日本全國大學中,私立大學所占比例約為77%,亦即絕大部分的高等教育資源係由私立大學所貢獻;且目前600多所私立大學中,約68%的學校屬於私立大學協會會員,另有約兩成的學校加入私立大學聯盟。前述兩大組織可說是日本高等教育主流機構,此次與來自臺灣的私立大學董事會暨校務研究人員首次交流,其意義不言而喻。
傅勝利理事長認為,日本早臺灣一步面臨少子女化危機,高等教育機構尤其在校務研究方面如何因應及推動發展策略,相當值得臺灣高等教育界參考及引為殷鑑。此次日本考察帶給參訪的董事會成員與校務經營團隊許多新的啟發,相信對國內大學董事會運作與創新均有所助益,並成為促發彼此日後持續合作的契機。
文/詹孟儒 台灣評鑑協會專案經理
本文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教育部今(2017)年2月宣布停辦大專校院系所評鑑後,臺灣高教從此進入「評鑑自主」的新時代。此項重大改革雖一時間讓人歡欣鼓舞,但後續也引發某些憂慮,一旦教育部停辦評鑑,是否會產生一些看不見的危機?同時也引起學校紛紛思索,接下來學校應取消辦理評鑑?還是自辦評鑑?亦或者委外辦理?又該如何辦理,才能滿足社會期待,讓辦學品質贏得社會信任?
台灣評鑑協會針對此議題,於今年6月30日舉辦品質保證論壇「大學怎麼『辦』?」,邀請長期投入評鑑與認證工作的專家學者,包含華文商管認證中心、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等單位代表,分享停辦系所評鑑後,大學可以思考的途徑。
論壇由台評會傅勝利理事長主持,以下為當日論壇重點。
評鑑在經營和管理上的意義:代表手段、誘因與激勵
台評會創會理事長許士軍教授認為,大學是否要辦理系所評鑑,應從「整體」評鑑的觀點加以評估,因為現今社會所需要的是跨領域人才,單純的系所評鑑已無法滿足與衡量此需求。
首先,「評鑑」兩字的正面意義,是希望透過評鑑結果,可以較客觀而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未來應致力改進或追求卓越的方向。管理上有句話很適合詮釋評鑑的積極意涵:「你衡量什麼,你就得到什麼」(You get what you measure),因此,評鑑是一種手段、誘因與激勵,希望帶領學校同仁、師生與校友,朝著未來某個方向前進,以這種心態來看評鑑,評鑑才有意義。
而評鑑是否具有價值,在於學校如何看待評鑑──亦即參與評鑑的動機。教育部取消系所評鑑,少了強制性的手段,學校此時應思考辦理評鑑的目的何在,如此評鑑才能成為學校持續進步的推手。
受評單位的重要性
以許士軍教授長達50年以上的教職觀點,認為大學不應籠統概括為教學、研究或服務的機構,而應為一種多元的生態社群組織;有屬於上游的哲學、文史、藝術、數學領域,也有屬於中游的各種科學領域,還有屬於下游的專業與應用領域(如工程、建築、法律、管理之類),這三類領域各有不同的性質與價值取向,評鑑方式也應有所不同。譬如屬於下游的專業學院,因配合相關專業發展之需要,而有許多跨領域的學程組織,若都使用同一套評鑑方式,反而會有格格不入的情形發生。
因此,大學的校、院、系所或研究、行政等組織,如何決定受評單位,應有其策略性與完整性的考慮,須考量單位的特色發展、組織多元性及資源調配情況,然後再審慎決定受評單位,評鑑才有意義。
至於系所是否適合作為一種受評單位,可依系所設置的基礎、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來評估,尤其當今外在環境改變,大學需配合社會培養具整合性的人才,因此開始有以「學程」取代「系所」作為受評單位的情形。
自辦與委辦評鑑的比較
目前大學面臨的問題是:要自辦評鑑或委外辦理?許士軍教授一針見血指出,需先了解評鑑的心態,是要玩真的,還是玩假的?若是玩真的,自辦評鑑或許可節省經費,但相對於委外評鑑將產生較多隱憂,因各系可能會自我膨脹或自廢武功,也可能會有撈過界或者謹守門戶的心態出現,在行政上,也會有各自為政,缺乏人力與資源的困境。
因此,委外評鑑的作法是相對較好的選擇。該如何選擇委外的評鑑機構,有幾個面向可供參考,例如機構是否專業與公正、對於大學整體發展定位是否充分了解、是否能獲得校方與教師的合作與支持等。
策略規劃在大學辦學上的應用
華文商管認證中心執行長周逸衡教授則以校、院與系(所)的三個層次說明策略規劃如何應用。基本上,這三個層次的策略規劃均來自相同的邏輯,首先要了解:我現在在哪裏?影響我生存的有哪些人?十年後環境會怎麼改變?這些改變對影響我生存的這群利害關係人有什麼衝擊?這些衝擊會不會改變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原先對我的期待?而我要如何因應十年後他們對我的需求?
以「校」的層次來看,需先了解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利害關係人有哪些?如學生、家長、產業、政府、公民團體與媒體等,並且留意這些群體,讓他們成為學校的支持者,對學校有更多資源的挹注。接著分析影響學校發展的競爭者為何?相對優劣勢是什麼?若競爭者的弱點是利害關係人所在乎的,就可以培養這方面的優勢。舉例來說,企業界普遍認為學生的品格教育與人際溝通非常重要,但多數學校對這方面的資源投入很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發展學校特色。
再者,要能預測未來十年大環境可能的演變。因所有的策略規劃須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只看現在;要研究大環境如人口結構、兩岸關係、經濟與產業環境、科技環境、政府投入大學之資源與行政鬆綁等演變,對利害關係人的需要和期望將有何影響?以及對我們與競爭者又有何影響?並從中尋找出我們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劣勢的地方,避開劣勢,擴大優勢,把資源投入到正確的地方,有所為,有所不為。
同理,院與系所的策略規劃也如同上述學校層次的作法,一旦確立了學校的定位與核心價值後,選擇學校重點發展特色以及決定培育出具有什麼樣特質與能力的學生,從校、院、系一貫的目標提出具體的策略執行,就是策略規劃的精髓。
結合QA與IR的必要性
前教育部部長、現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黃榮村董事長,從大學辦學的演化談起,提及臺灣的教育結構與功能源自歐洲與美國,但與歐美日同級一流大學相比,高教經費的支出卻只有別人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堪稱為血汗大學。臺灣高等教育從當初為了入學公平與分配正義而廣設大學,走向追求研究的產出及教學卓越,再接著為了確保辦學品質而全面實施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QA),如校務與系所評鑑,如今演變為往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大學全面治理的方向前進。
尤其,目前歐美都有確保大學辦學品質相關的機制,如美國教育部核定學生貸款前,須先審視學校所準備的QA及IR資料。臺灣則是藉由被教育部授權的品保機構與他國品保機構簽定政府層級的學位互認QA機制,讓畢業生可以至對方國家工作或求學。QA與IR應互相結合,一方面設定辦學方向及指標,同時制訂相關政策及經費分配,才能順應當前國際高教趨勢。
不同類型學校 宜採不同評鑑與認可指標
如果把臺灣的大學分成三類,可粗略分成一類為一流大學;一類為面臨轉型或退場、需要協助與輔導的大學;另一類則是介於中間、需要力爭上游的大學。這三類學校應有不同的評鑑認可指標。另外,如藝術大學、教學類大學、技職類大學、宗教性質大學、綜合性大學、公私立大學等各有不同規模與特色,也應發展出不同的評鑑方式,並由當事學校自行自主選擇。
因此,在教育部不要求必做系所評鑑下,結合QA與IR有效完成不同類大學之目標,黃榮村董事長認為是當前可行的方向。
國際接軌認證 提高學生競爭力與學校能見度
IEET顏家鈺秘書長提到,IEET自2004年起推動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是由學校系所自動自發參與,具備維護畢業生、校友權益及明確展現學生學習成果的優點。目前涵蓋工程教育(EAC)、技術教育(TAC)、資訊教育(CAC)、建築教育(AAC)和設計教育(DAC)等五項專業類別教育認證,其中前三類別認證系統已經獲得國際認可,而世界一流大學的系所為維護其畢業生及校友權益,以及展現他們的教學品質,也都參與該國的系所工程教育認證。
IEET認證的特點是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鼓勵學程發展特色,並能反應業界的需求。因此,IEET會以確保系所的教學品質為重心,透過認證促進課程調整及落實持續改善的能力,確保系所能夠持續達成自訂的教育目標,並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夠達到所訂的核心能力。這些核心能力大致分為三類,包括知識性、技術性,以及態度性的部分。
特別的是,認證是以系所/學程為認可單位,而非以學校為單位,主因與畢業生未來專業執照有關,IEET的認證可獲得國際專業技師公會承認,也可使外籍生、僑生或陸生學歷返國後受到認可,並且促成國際雙學位的簽署。臺灣目前參與認證的大專院校已達84校。
大學自主選擇適合的品保方向
本次論壇邀請國內長期深耕於高等教育的各評鑑機構與認證中心,提供未來大學辦學的可能走向與見解:許士軍教授對於停辦系所評鑑的結果,鼓勵大學應從經營與管理、放眼未來的前瞻觀點,思考評鑑對學校帶來的關鍵價值;周逸衡教授從管理角度,分享如何將策略規劃應用在大學辦學上;黃榮村董事長以結合QA與IR的大學治理,提出個人精闢見解;顏家鈺秘書長則說明IEET認證與接軌國際的經驗。期待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後,大學能更自主選擇屬於自己的品質保證方向。
文/梁淑菁 台灣評鑑協會專案經理
本文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教育部自106年度起不再辦理大專校院系所評鑑,將系所品質保證交由學校按照本身的發展進行規劃,此舉代表未來學校將有更大的彈性空間來建立符合本質需求的品保系統。而從數十年來臺灣高等教育所建立的評鑑模式及大學法對於評鑑的條文要求來看,不難發現其所規範的大學自我評鑑並無制式的一套標準,而是由學校自行訂之。因此,在未來的評鑑制度演變上,不論主管當局或是專業評鑑機構,可預見地將會朝向更重視大學自主及協助其發展特色的目標邁進。
以認可制為精神 規劃二種品保方案
台灣評鑑協會自2010年起即獲教育部認可為國內專業評鑑機構,為持續協助各大專校院建立品質改善機制,並強化其優勢發展特色,台評會特規劃「專業學門教育認證」及「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二種方案供學校選擇,期藉由公平、公開、專業且完善的評鑑機制,透過客觀的角度,協助臺灣各大專校院發展自我特色、提升整體教育品質,落實多元發展。
在落實大學自主的前提下,台評會所推動的「專業學門教育認證」與「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採行認可制精神,目的在藉由學校本身自訂的目標及辦學現況進行構面與指標規劃,為國內大專校院科、系、所及學位學程、學院等教學單位進行品保作業,有關特色分述如下。
配合學校特色及屬性 具有彈性的「專業學門教育認證」
「專業學門教育認證」之規劃理念,係以合理搭配學校特色及屬性為主軸,並輔以諮詢服務的概念執行,主要理念有下列四項:
▲通過「專業學門教育認證」的教學單位由台評會頒授證書。
基於上述理念,「專業學門教育認證」之執行重視的是過程,因此諮詢服務是本計畫的重點特色,藉由學校所提供的書面資料,委員與認證單位間的諮詢協商後,如尚有調整空間,則會進行改善調整階段,意即待雙方均認為受認證單位已明確提供各構面資訊,也確實能據以執行後,方會進行實地審查階段,並給予最終的認證結果。
此一過程將依受認證單位改善調整期間的長短來進行,故整體審查期間通常為一至三年不等,通過認證後則可給予三年或六年的認證效期。
至於認證指標構面與內容方面,則規劃有「目標構面」、「教學構面」、「學習構面」、「資源構面」、「永續構面」等五大構面,依其環境背景分析整體願景、定位策略的規劃。申請認證單位可就各認證構面意涵,參考「認證構面內容說明」或「自我發展特色」,自主增刪認證指標,並依據自訂指標,具體呈現目前執行情形。茲將各構面涵蓋範圍簡述如下:
● 目標構面
本構面旨在了解教育目標、辦學特色及其執行情形,範圍涵蓋自我定位及特色說明、與核心能力指標設計之關聯性、目標設定因應學術及產業發展需求情形、對目標宣導之認知程度等,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具體目標規劃。
● 教學構面
本構面旨在了解課程規劃設計及教學實施情形,範圍涵蓋課程規劃之運作及檢討機制、與教育目標及辦學特色之呼應、教材內容及教學方式、師資聘任滿足發展目標及學生學習情形、科目與授課教師專長符合情形、授課負擔合理性等,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課程規劃與實施。
● 學習構面
本構面旨在了解學生之學習成果及教學、生涯輔導相關機制之設計與執行情形,範圍涵蓋學生學習輔導機制之設計及運作、學習評量之運用、生活職涯輔導機制之規劃及執行、師生互動情形等,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輔導機制與執行追蹤。
● 資源效率構面
本構面旨在了解教學相關軟硬體設備、設施、空間、環境及圖書等,以及行政支援與經費運用情形,範圍涵蓋教研相關軟硬體資源之適宜充足程度、教師專業成長及服務回饋於教學情形、行政支援人力及經費、管理維護機制之有效運作等,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軟硬體及行政資源。
● 永續構面
本構面旨在了解教學成效及自我評量、改善發展機制之設計與執行情形,範圍涵蓋對發展目標之有效評估、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設計及運作、核心能力達成之評量、學生學習表現、畢業生生涯發展追蹤、雇主滿意度調查機制之規劃及執行、教學評鑑結果之運用、自我改善機制及回饋調整情形等,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持續改善機制。
綜上所述,「專業學門教育認證計畫」之特色如下:
因此,在經過專家諮詢、書面審查、改善調整、實地審查等階段程序完成整體認證作業後,受認證單位均能以自我特色發展為導向,建立學校自我定位與亮點特色,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挑戰,開創永續發展新局。
提供符合需求的評鑑服務: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
台評會規劃的另一方案為「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主要目的係透過相關作業過程,了解各大專校院之教學品質現況,進而協助各校建立品質改善機制,以強化優勢發展特色,落實多元發展,提升我國大專校院辦學品質。茲列述目標說明如下:
計畫作業架構主要分為「以學校發展為核心的規劃基礎」、「推動主軸」、「執行策略」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規劃基礎」,主要目的為了解學校辦學願景與發展目標,以確實提供符合需求且與時並進之評鑑服務。第二部分為「推動主軸」,並再細分為前置作業規劃、實地評鑑作業執行及後續作業規劃三個層面。第三部分為「執行策略」,主要了解學校對於訂定目標及付諸實行之成果,以達學校自我提升改善之積極目標。
而在構面項目及指標設計上,同樣採PDCA(Plan, Do, Check, Act)精神建立,並分為四個構面:「目標與發展」、「教學與學習」、「經營與發展之績效」及「自我改善」,其最大特色在於每個構面下可依科、系、所本身的發展方向自行訂定核心指標,因此,各單位如已有具體且明確之策略方向,或擬強化的項目內涵,均可在指標中具體呈現,以達到有效確保品保且學校自主的品保系統。
有關構面項目之內涵,說明如下:
● 目標與發展
● 教學與學習
配合教育目標訂定學生能力指標,進行課程與師資規劃,並投入各項資源與提供支援措施,以提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品質。
● 經營與發展之績效
學生學習、教師研發、產學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之成效表現。
● 自我改善
因應內外部環境變化,建立持續自我改善機制並落實運作。
基於上述架構及構面的規劃,教學品保服務計畫之執行重視的是學校是否已建立明確目標,同時是否具備自我改善的能力,因此說、寫、作一致,將是本計畫的重點特色,藉由學校所提供的書面資料,釐清當中未能完整呈現的項目作法後,配合實地訪評階段,給予最終的評鑑結果。此一執行過程原則以一年為期,通過品保計畫後則給予五年效期。
擺脫過去評鑑框架 建立自我品保機制
未來不論是專業學門教育認證或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均已擺脫過去制式的評鑑框架限制,而改以學校本身定位、發展目標為基礎,著重與各教學單位協調訂定其專屬的核心指標為前提,並以尊重差異、以證據為本的精神及作法,協助學校建立自我品保機制。
台評會擁有多年執行評鑑的經驗,且作為第三方專業評鑑機構,台評會更在乎的是能否為學校建立完善的品保系統,以維護教學品質。因此,各項品保作業規劃僅是提升學校教學品質的工具之一,如何善用並發揮最大效益,仍須回歸大學本身落實,方能建立學校特色、持續螺旋向上以達永續經營之效。
文/駱菀柔 台灣評鑑協會專案經理
本訊息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由教育部委託台灣評鑑協會辦理106學年度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校務(行政)類評鑑工作,已於今(2017)年8月陸續展開相關作業。
本年度受評學校計有11所科技大學、4所技術學院、8所專科學校,台評會已於8月1日舉辦學校說明會,以利受評學校了解本年度評鑑相關作業。各校實地評鑑將於今年11月起至明(2018)年1月展開。
文/李欣倚 台灣評鑑協會專案經理
本訊息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台灣評鑑協會於2016年推動「台灣校務專業管理資訊整合先導計畫」(Taiwa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Cloud,簡稱TIR Cloud)以來,彙整與轉換各類巨量公開資訊,產出可被學校運用的客製化分析報告,協助學校每年掌握各項數據及分析所代表的意涵,以支援學校在校務運作的重要基石。
台評會並已辦理多場「IR實務工作坊系列」活動,邀請國內大專校院代表分享成功推動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之實務經驗。
本系列工作坊將於今(2017)年9月29日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分享校務研究的操作,以及如何透過校務研究進行校內資源的整合等議題,期能協助學校了解如何透過校務研究的實徵資料分析結果,開創最大效益。未來將藉由台評會領頭建立的無形聯盟力量,加強各校數據運用,並串連各校間的資訊交流無私分享,找出問題及共同進步的方法,打造共榮的高教環境。
本活動相關訊息請上台評會網站(http://www.twaea.org.tw/)「最新消息」查詢,或來電02-3343-1199洽詢。
文/李穗彗 台灣評鑑協會行政長
本訊息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台灣評鑑協會自2013年與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Japanese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JUAA)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即持續進行兩國評鑑經驗交流與合作,今(2017)年7月28日,JUAA事務局長兼大學評鑑.研究部長工藤潤先生及副主幹原和世小姐再次來臺,由台評會吳淑媛秘書長及周穎利副秘書長親自接待,雙方針對未來國際認證與合作做更深入的對談與討論,有利於激發未來台評會精進辦理評鑑或品質保證認證制度的創新思維,甚而有助於創造繼泰國「國家教育標準與品質評估局」(Office for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NESQA)互簽雙認證之後,臺日雙方互簽雙認證的合作契機。
文/陳姿曲 台灣評鑑協會專案經理
本訊息刊登於 2017.9 評鑑雙月刊第 69 期
台灣評鑑協會傅勝利理事長應香港自資高等教育聯盟(Federation for Self-financing Tertiary Education, FSTE)之邀,於今(2017)年6月15、16日至香港參與「2017年通識教育研討會」(General Education Conference -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並以「通識教育成效評估──學習的持續改善」(General Education Outcomes Assessment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earning)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會中各國學者針對通識教育應如何翻轉教學、創新、變革多有著墨,並提出相關研究證實,倡導新的教學方式較傳統教學更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傅勝利理事長則從通識教育發展脈絡提供完整論述,並說明如何有效評估通識教育辦學績效,以評鑑及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IR)角度提供各國辦理通識教育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