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02期主題概覽
本期內容發布於《台評ePaper》網站,使用者可於網站中訂閱、取消訂閱或瀏覽電子報;台評會另提供本期《台評ePaper》PDF檔下載,有需要者可直接點選連結以下載檔案。
正修科大機械工程系李政男教授/系主任所長
配合政府投資青年就業方案,培育專業技術人才,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為主軸,打造以產業實際作業環境為模組之實作場域,推動建置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教育部技職司於111年投入本校9500萬元,以發動機模組與半導體材料及製程生產製造設備為基礎,串連區域內學校(包括: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高科大、南台科大、崑山科大)、法人機構(金屬中心、精機中心)及產業界資源(漢翔、漢民),建置「五軸切削技術人才培育基地」,作為國內CNC工具機精密切削技術應用、交流以及訓練的場域。同時銜接各部會人才培育計畫,以及提供大專校院相關培育課程,以發揮實作訓練基地的效益。並且建立人力媒合機制,協助區域學校與在地產業技術合作及職缺媒合。
「五軸切削技術人才培育基地」所建置的工具機切削技術相關硬體,包括航太加工設備如立式、臥式五軸工具機、龍門五軸工具機、非傳統加工設備、與智慧自動化產線等,以及半導體微細精密加工與檢測設備,包括針對極精準特性之3軸至5軸微細精密加工機與三次元量床,另外建置材料分析相關設備,如X-ray繞射儀、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分光儀等。設備與技術獨步全台,是全國唯一整合工具機組裝、調校、切削應用、品質控制及遠端加工資訊監控的先進製造示範基地。透過新購設備,加上既有CNC加工設備與產學技術能量,足以成為培訓國內CNC工具機切削應用產業菁英的搖籃。本校也透過技專校院策略聯盟資源共享體系,廣邀大專技職院校結盟為策略夥伴,進一步促進跨校資源整合,相互觀摩學習,針對「人才培育」、「技術研發」、「設施設備資源共享」及協助人才培育基地運作進行合作。
這座示範基地整合本校「工程研究科技中心」、「CNC工具機切削應用產業菁英訓練示範基地」與「智慧自動化產業菁英訓練基地」已具備的工具機多軸切削技術能量與工具機智能化技術,並運用「工具機切削技術與製程開發產學聯盟」建構的「產學協同開發平台」,大量訓練符合在地產業聚落所需之工具機精密切削技術應用專業技術人員及儲備幹部,以養成具先進製造技術與量測專業實作能力之人才,並與企業法人及夥伴學校共編實作課程教材,精進培訓成效。同時運用學校多年來深耕的「智慧製造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等軟硬體實力,作為廠商製程鏈的一環,以「強強聯手」的結盟模式,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和產業之互動與連結,協助企業爭取訂單,並帶動投入廠房與產線設備投資,進而強化公司體質提升其產業競爭力,正修可以說是廠商最好的夥伴。以協助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醫材部件切削技術開發為例,結合國產工具機製造商(東台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國產刀具/刀把製造商、國產夾治具製造商建立量產線,成功協助該公司新購各式工具機(投資金額超過億元)建立新產線。同時透過培訓式產學合作計畫進行內部員工切削加工技術的提升,並承諾以優渥待遇吸引參與計畫的畢業生。
建構「五軸切削技術人才培育基地」,不僅提供種子教師培訓課程,更以「做中學」的方式培育學生「練功夫」及企業技術人力訓練,藉由種子教師培訓提升技專端師生的工具機實作能力,加上法人企業資深產業講師的協同教學,落實產學合作實務教學,強化學生進入職場的技能,落實「為學生找到未來、讓工作找到人才」的目標,解決業界優質技術人力需求,同時將學生培育成為「師傅級的CNC高手」。不僅如此,正修科技大學為了拓展人才培育管道,提供鄰近的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南台科技大學等夥伴學校「到校開課」服務,在寒、暑假期間將團隊與工具移至夥伴學校,由兩校的老師聯手開課,不只增加機臺稼動率,也能夠培育更多懂理論、能實作的相關人才,建立多元化職涯發展的管道,在未來職涯的選擇,將更加寬廣。
基於智慧製造新興技術驅動下,本系所建置的先進製造設備與能量以及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的技術推廣與產業鏈結,作為數位實作人才的培訓,相當契合產業數位轉型的需求,因此受到產官學界的關注。南台灣已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廊道(包括:半導體、航太、高階機械、智慧5G、創新科技等),但少子化問題以及機械產業技術斷層的困境,是目前企業轉型升級最大的瓶頸,為能突破此困境,乃結合企業資源,建立客製化數位人才培育產學合作計畫,以高額的獎助學金,鼓勵學生投入在智慧製造的技術開發學習,儲備公司未來先進製造技術的人才。合作對象涵蓋航太、半導體、醫療器材、汽機車與運動器材等產業。和這些國際大廠合作,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化工業基礎技術,降低學用落差,亦能及時滿足技術與人才的需求。
透過本計畫建置的五軸切削技術產學協同開發平台,提供高階製程技術、設備諮詢與人力培育等需求與問題的解決方案。藉由此平台媒合國內工具機製造商與設備需求廠商,確保CNC設備及技術開發支援能符合製程需求,引導產業建構高階應用的生態系,同步把五軸複合切削的質量發展深化,建立基地優質品牌形象進而協同產業打國際盃,並將產學成果移轉為專利或回饋至教學,確保基地永續達成「三贏」目標。
圖一、「五軸切削技術人才培育基地」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共同揭牌
圖二、寒暑假期間聯手夥伴學校與企業舉辦密集訓練課程
圖三、客製化人才培育-師傅級的CNC高手
※教育部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暨實作場域設備精進計畫「基地簡介」:https://iac.twaea.org.tw/tbitt/study3-51.html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台評會)於2025年5月13日至16日前往日本東京,參與由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國際網絡(INQAAHE)主辦、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JUAA)承辦之2025年年會。會中,台評會正式獲頒「INQAAHE國際標準與準則(ISG)」認證證書,成為全球首家完成ISG認可程序的品質保證機構。此項殊榮不僅肯定台評會在組織治理、品保機制與持續精進等面向的國際水準,更象徵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體系在全球舞台上的卓越表現。
此外,台評會亦於研討會中發表兩篇壁報論文,分別探討品質保證如何促進高等教育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實踐,以及分享通過ISG認證的歷程與經驗。透過實務成果交流,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品質保證機構對話,台評會進一步拓展在教育創新與永續實踐上的策略視野,體現推動臺灣高等教育邁向國際接軌與永續發展的堅實能力。未來,台評會將持續深化與國際夥伴鏈結,推動品質保證制度創新,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品質精進與永續發展貢獻更多實質力量。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與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JUAA)、泰國國家教育標準與品質評估局(ONESQA)及蒙古國家教育認證委員會(MNCEA),共同宣布「iJAS國際聯合認證計畫」於越南成功完成首次實地訪視。本次訪視於2025年3月6日至7日在越南日越大學(VJU)進行,標誌著VJU在提升學校品質保證機制上的努力,也代表著亞洲地區高等教育跨國協作的重大進展。
iJAS計畫由臺灣、日本、泰國、蒙古的專業評鑑機構合作推動,旨在促進亞洲學術交流並強化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計畫秉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高等教育資歷全球互認公約」精神,推動透明、公平與非歧視的認證標準,消弭亞洲高等教育體系的差異,並促進學術流動。此次VJU的實地訪視,由來自日本、臺灣、泰國及越南等地的專家組成評鑑團隊,評估範圍涵蓋校務治理、學術課程、學生支持系統等領域,並提供具體改善建議,助力VJU在未來發展中成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機構。iJAS計畫的成功不僅有助於提升參與機構的學術品質,還將為更多高等教育機構帶來國際認可的機會。
《IR文摘》係整理國際上已發表有關校務研究之文章,摘錄其重點供學校相關人員瞭解更深度的IR研究與應用,以完整建構校務研究的發想脈絡,進而激盪出更具體且持續深化之實踐內涵。
【摘要】
當代學術界面臨掛名作者氾濫的嚴重問題,其成因涉及制度文化、人際關係與對學術績效的過度依賴。Altbach在文中直面此一亂象,指出許多學術論文作者群過於龐大,甚至出現數千人共同掛名的情形,其中不乏對研究無實質貢獻者僅因「禮貌性」或位高權重而被列名。此類做法不僅扭曲引用率與學術聲望,亦削弱學術評價的公正性,致使科學誠信面臨挑戰。
Altbach強調掛名制度須回歸本質,唯有對研究設計、實驗執行或論文撰寫有實質貢獻者方能列為作者,其餘參與者可於致謝中表達敬意。他更進一步批評諾貝爾獎頒授方式未能因應團隊合作成為科研常態的趨勢,使眾多具關鍵性貢獻的合作者長期被排除於榮譽之外。Altbach倡議藉由重建能真實反映貢獻的評估架構,重新檢討引用與作者掛名的標準,以防止學術界持續走向功利主義與制度性浮濫的深淵。文中所觸及的不僅是作者列名的亂象,更是一場關於學術倫理、制度設計與科研價值的深刻省思。
台評會另提供完整摘錄內容供【TIRC】成員學校參閱,有需要之成員學校可至計畫網站《會員專區》中之《下載中心》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