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02期主題概覽
本期內容發布於《台評ePaper》網站,使用者可於網站中訂閱、取消訂閱或瀏覽電子報;台評會另提供本期《台評ePaper》PDF檔下載,有需要者可直接點選連結以下載檔案。
通識教育評鑑的發展背景
民國73年4月,教育部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通令全國大學於當年9月開設4至6學分的通識課程。各大學為開設通識課程,陸續成立「通識教育中心」或「通識教育委員會」。民國83年,大學法修正公布,第一條揭櫫:「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大學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亦指出:「大學得依其發展特色規劃課程。」依此,部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包括通識課程)自85年9月正式廢除。此後,通識教育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各校依自訂的全人化教育目標自行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可概分成:85年以前的「部訂期」、86至93年間的「草創期」、93至105年間的「興盛期」;這些階段性的發展與教育部對通識教育的評鑑方式有密切的關係。(通識教育教學品質確保與精進,劉金源2020)
教育部宣布自106學年起停辦系所評鑑,原與系所評鑑同時辦理的「通識教育評鑑」,也隨系所評鑑同時改為由各校自行辦理或委由經教育部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辦理,此乃我國評鑑制度的一項革新作法,也符合大學自治的基本精神。
台評會提供的通識教育教學品保服務
由於通識教育的學分通常在30學分上下,約佔大學部畢業學分的四分之一,其行政業務涵蓋的範疇涉及全校學生及院系所等相關單位,因此就評鑑需求而言,通識教育比系所更需要藉由評鑑進行自我檢視與改善。
台評會為教育部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為協助大專校院提升教學品質,進而展現辦學特色,自106學年起推動「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本計畫除辦理系所評鑑之外,也因應學校需求提供通識教育之教學品保服務。
通識教育教學品保服務計畫共規劃「教育目標與特色」、「課程規劃與執行」、「師資素質與教學品質」、「學習資源與支援措施」、「行政組織與自我改善機制」等五個評鑑構面。
【圖1】台評會「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務計畫」通識教育品保構面
各構面內涵簡述如下:
教育目標與特色
學校應透過相關機制擬訂明確務實的通識教育目標,且與學校教育目標有其對應與連結性。
學校應訂定適當的學生通識能力指標,擬定具體策略,予以落實。
學校應加強宣導,使教師與學生皆能瞭解通識教育之重要性,以利通識教育之推展。
課程規劃與執行
學校應依據通識教育目標規劃符合學生人格成長與生涯發展需要的通識教育課程。
學校應建立完善的通識課程之規劃、執行、檢討與改善機制並落實運作。
教師應配合社會現況及未來趨勢設計有助學生人格成長與生涯發展的課程內容,以利達成課程規劃之目標。
師資素質與教學品質
學校應建立嚴謹的通識教師遴聘/邀聘機制,並確保教師之專業素養能符合通識教育教學之需求。
學校應檢視教師授課科目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校通識教育目標。
學校應透過增進授課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能力之機制,以確保及提升教學品質。
學習資源與支援措施
學校應提供並支援符合教學與學習需要的軟硬體資源,並建構有助提升學習成效的學習環境。
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學校應規劃及辦理多元學習活動,並建立學習輔導機制。
行政組織與自我改善機制
學校應設置通識教育專責單位,訂定組織規章,並建立常態化之行政運作機制。
學校須健全專責單位之組織架構與人力配置,以提升通識教育之行政品質與業務成效。
通識教育專責單位應建立完整自我改善機制,並蒐集外部關係人之意見,針對通識教育之行政運作、法規制度、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品質等,進行檢討與擬定改善策略並落實改善。
確保通識教育教學品質與創新~培養學生具備應付未來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科技的發展,只具備專業能力並不足以應付未來複雜多變的社會。在專業能力的養成之外,培養學生具備全人素養已是學校教育不能不重視的課題。
台評會期望藉由通識教育教學品保服務,協助學校檢視通識教育品質,建構優質的教育環境,提升學生的素質及生涯發展的能力。
TWAEA大專校院品保系統網站:http://iqas.twaea.org.tw/
有感於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席捲的風暴中,美國高等教育認可評議委員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於5月6日特別針對此一主題召開網絡研討會,以協助全球評鑑機構確保高等教育質與量的平衡,會中邀請到英國、墨西哥、奈及利亞、菲律賓及中國的演講嘉賓,分別闡述高等教育機構在當前逆境中,如何因應挑戰並提供優質的線上課程「教」與「學」,以保證學生學習成效。台灣評鑑協會亦派員同步參與網路研討,共同探索在全球遠距教學需求成長之情形下,成功進行在線教學的關鍵要素,以及如何藉由專業評鑑機構的功能發揮,充分扮演好品質保證的角色。
《IR文摘》係整理國際上已發表有關校務研究之文章,摘錄其重點供學校相關人員瞭解更深度的IR研究與應用,以完整建構校務研究的發想脈絡,進而激盪出更具體且持續深化之實踐內涵。
【摘要】
在校務管理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是學校的設備(或設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FM)。只是在一般觀念中,設備管理屬總務的工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雜務性或庶務性工作。這類性質的工作,在以研究為正規的高教體系中,並非主流的考量,也因此,其管理就不容易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是以全美最著名的三大理工學院之一:喬治亞理工學院【其他兩所為:麻省理工與加州理工】為案例,瞭解其設備管理所用的軟體工具、資料建構、傳輸、分析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等。研究結果顯示,現存的最大問題包括:軟體工具的紛歧與缺乏整合、資料結構和輸入的混亂、不同軟體間的資料難以共用,以及人員的電腦訓練不足等。
本期內容摘錄整理自:Yang, Eunhwa and Ipsitha Bayapu (2020), "Big Data Analytics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Facilities, 38(3/4), pp.268-281.
台評會另提供完整摘錄內容供【TIRC】成員學校參閱,有需要之成員學校可至計畫網站《會員專區》中之《下載中心》下載。